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 长征路上向“新”行·贵州遵义:淋滩村的“红”日子
    字号:
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开启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扭转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在地球上留下了壮丽的红色飘带。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遵义融媒传媒集团陆续推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专题采访报道《长征路上向“新”行》,记者循着红色足迹,倾听历史回响,探寻长征沿线革命老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实践,汇聚起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今天,记者带你走遵义市习水县淋滩村

1935年1月至1935年3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期间,曾三次转战遵义市习水县淋滩村。

四渡赤水战役后,留在赤水河两岸川黔边区不少的红军伤病员,遭到反动军队、地方反动武装迫害。

习水县淋滩村

时任国民党赤水县政府第七区区长的爱国民主人士刘纯武闻讯后,以治安为由布告辖区内各地,严禁杀害红军,并派人在辖区内寻找红军伤病员,将他们接到家中安置。

远近的红军伤病员闻讯后,先后来到淋滩。刘纯武在淋滩先后救助红军伤病员110余人,并以红军伤病痊愈人员为骨干,组建了川黔边区两省四县边区联防队,这股武装力量在建国初期的剿匪斗争中再建奇功。

淋滩村“红军柚”

被救治的红军里,有一个人名叫宋加通,伤愈后他留在了淋滩。

1980年,宋加通回江西老家探亲,带回来了几棵蜜柚树。他的儿子宋光平说:“他当时就觉得柚子树管理难度不大,经济价值却很高,就想着带回来试种,看看能不能发展成产业。”

44年过去了,蜜柚树从几株发展到了上百亩,一棵蜜柚树变成了一片蜜柚林,淋滩村农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满了柚子树,结出了累累硕果,每亩产值突破万元,让当地群众增收不少。人们给它取了个动人的名字叫“红军柚”。

淋滩村“红军糖”

除了“红军柚”,在淋滩村流传至今的红军故事中,不得不提的还有当年村民们为红军疗伤时熬的“红军糖”。

淋滩村委会副主任杨彬从他爷爷那辈开始便一直在协助老红军宋加通发展红糖产业。2015年杨彬上任淋滩村委会副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发展当年老红军留下的产业,传承纯红糖的古老技法,打造甘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着村民们闯出了一条新的“甜蜜产业”。

杨彬说:“很多红军伤愈后,留在这里继续革命,守护一方百姓,还想方设法带着乡亲们发展。我要传承红色基因,当好他们的接班人,建设好家乡,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把日子越过越好。”

淋滩红糖原材料甘蔗地

如今的淋滩村,红军柚已经发展到300多亩,甘蔗种植已有100多亩,“红军柚”“红军糖”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在了赤水河岸上,滔滔英雄河,变成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生态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